《午夜热浪启示未剪辑》
【光明时评】
据报道,面对一些社会需求相对不足的专业的毕业生,教育部正加快推进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区,已遴选上线33个实用紧缺专业的一流课程以及应用技能型微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
所谓微专业,是指高校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外,围绕某个特定领域、方向或素养,提炼并开设的一组课程。微专业早已不是高校零散的自选动作,如今已上升为整体性扩容的国家行动。目前,微专业以小学分、高聚焦的灵活特质,为不少毕业生就业加分助力。
微专业开设的意义远不止如此。微专业以“积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定义了专业的内涵。它不再要求学生在一个固定赛道上跑完全程,而是允许他们在主赛道旁为自己设置若干“补给站”。例如,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工业视觉检测微专业,短期内就能掌握智能制造现场最紧缺的缺陷识别技能;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叠加AI数字营销微专业训练后,将获得洞察用户行为数据的能力……这种精准的“技能补丁”,正是解决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密钥。
微专业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它将打破传统高等教育“4年定终身”的线性模式。当一位工作5年的设计师重返校园修读AIGC视觉设计微专业,车间班组长利用业余时间在线完成“工业物联网应用”认证,教育便从人生某个阶段的“一次性投资”,转化为随时可启用的“能力加油站”。
微专业并非万能灵药,但它带来的启示值得我们深思:数智时代,教育必须拥有快速自我更新的能力。具体来说,企业新岗位需求出现3个月内,相关微专业就能完成论证开设;某项技术迭代后,课程模块可快速重组。这种教育快速反应能力将成为未来高校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如何开足开好微专业?一方面,应以产业需求锚定课程内核,力避“新瓶装旧酒”。微专业设置唯有与企业深度合作,让课程内容紧跟技术迭代与岗位能力图谱,方能产生实效。另一方面,应尝试用“学分银行”打通成长路径,将灵活学分转换机制与权威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嵌入其中,将微专业学习成果转化为标准化能力单元,支持微专业学分累积和跨校、跨省通兑。
此外,将校企协同贯穿教学全链,让微专业真正成为联通课堂与职场的“立交桥”。有高职院校开设智能网联汽车微专业,企业工程师带学生拆解最新车型电控系统,学校教授同步讲解理论框架,结业作品直接用于产线升级;还有的高校跨境电商运营微专业由平台运营总监带队,学生分组运营真实店铺,结业考核直接看销售业绩。“企业出题—双师授课—实战验收”,这种闭环式的培养模式能够锻造出市场所需的人才。
(作者:罗志敏,系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院教授) 【编辑:刘阳禾】

未来的五年,既要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探路,也要奠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坚实基础。要检验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形成的体制、国家治理体系、各项政策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还有哪些需要完善,从而为改革指明方向。同时,要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经济基础。比如,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均GDP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21年我国人均GDP是12556美元,尽管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距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未来五年,需要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努力增加GDP及人均GDP水平。《午夜热浪启示未剪辑》 新能源汽车是战略新兴产业,我国已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