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详情: 最近发现的一处此类遗址,是中原地区的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距今约5300年。在2013年至2020年的持续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面积达117万平方米的都邑性聚落遗址,遗址被内壕、中壕、外壕三重宽大的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一些考古学者认为,这个中原文明核心区——河洛地区出现的遗址,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材料。此前30多年,长江中下游良渚古城和西辽河流域牛河梁遗址的发现,让中原地区在这一时间段相形见绌,产生所谓“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的疑惑。双槐树遗址被认为是打破“中原洼地论”的一个证据。
今年系鄱阳湖自1951年有记录以来最早进入枯水期的年份。“旱涝/旱涝急转”不乏先例,但今年的“涝旱突变”情况比较罕见。许继军指出,汛期水库有防洪要求,水库水位必须降低至汛限水位,做好调蓄洪水的准备,但今年出现了两难的局面,预期的洪水没有来,却出现了严重干旱,而此时水库蓄水有限,抗旱保供水和灌溉的压力就比较大。。
-----主要功能------
而据郭明介绍,近几年的发掘工作主要还是在第一地点进行,并且已在2号建筑址发现了6万多平方米的9座台基。这些台基呈现着由南向北、沿等高线由低向高逐级修建的原则,整个建筑址的最高点为编号TJ1的台基。在此之前,女神庙被认为是和附近的台基各自独立存在的,但根据新的发现,女神庙其实位于TJ9台基之上。并且他们推测,从目前发掘情况看,每个台基上应该都有建筑,而且可能比女神庙更为宏伟,只是具体的建筑形式目前尚且无从得知。 “以往枯水期是在冬季,但这个时候其实也是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期,一些鱼会转入到洞里,相对而言活动量少一些,也叫做越冬状态。” 江西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副主任,生物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年华称,枯水期的提前到来,让一些小鱼还没有长大就干死了。~
------创新亮点----
长久以来,全球考古界以三个要素作为判定文明的标准:冶金术、文字、城市。上世纪80年代,“文明三要素”随着风行一时的英国考古经典着作《最早的文明》影响至中国。而这三要素是西方从两河流域和埃及考古中提炼出来的,那是全球现代考古学的发轫之地。中国史前社会发展模式与两河流域和埃及不尽相同,同样的要素在不同社会有着不同的涵义,因此“文明三要素”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
《午夜绯闻禁忌未剪辑》 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辽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郭大顺,是那次试掘工作的领队。看着逐渐露出的遗迹,他当即感觉东山嘴遗址不仅特殊,而且很不一般。“因为它南边是一个圆形的(建筑址),北边是方的,然后东西对称,有个中轴线,这很重要。”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彼时对红山文化的认识还只限于其是与仰韶文化同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但眼前的建筑布局不仅同仰韶文化的向心式完全不同,甚至与后世的建筑布局具有诸多相似特征:“这等于跨了好几步。”